PKPM结构系列软件
国内市场覆盖度达 95%以上,国内房屋建筑的主要设计软件。
中国建筑业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高速增长,凭借其高产值贡献和高就业容纳能力,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25万亿元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近年来,整个建筑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身处建筑行业各个链条的企业需要转型发展重塑竞争力,各从业者们也需要转换思维,求变求存,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我们留下过什么?我们对行业的思考是什么?我们又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构力智库邀约了10位业内外资深从业者,就这些问题寻求答案。他们中,有人一直站在人才培养的第一线、有人始终奔波于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有人掌舵着业务乘风破浪跨越山海。他们在面对复杂的行业变化勇往直前、在应对变化的挑战中超越自我。
对构力智库提出的问题,不同的嘉宾朋友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期嘉宾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建筑工业化中心主任金晓鹏的个人观点,经构力智库编辑:
1、请问近3年您主要在做什么,有什么成果可以分享?
我一直在从事装配式建筑设计相关工作,我所任职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在2016年成立了针对装配式建筑研究与设计工作的建筑工业化中心,我有幸参与其中跟随负责人进行了多年学习与研究工作,今年继任中心主任一职。在过去的这几年中,我参与了《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钢结构模块建筑全系统装配技术规程》《装配式超低能耗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研究》《剪力墙住宅装配式体系选用技术导则》等6项行业团体及院级装配式相关标准或科研课题工作,参与完成装配式建筑施工图结构设计10余项,项目基本信息见表1,并配合各项目组完成了全国8个省市地区10余项工程的装配式建筑专家审查会议工作。通过准备和参与各地不同政策要求下的专家审查会议,可以明确的感受到各地根据地方产能优势,对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力度略有差异,但发展方向都在逐步引导由重结构、轻建筑、无内装的初始阶段,向结构、外围护和内装协同设计的成熟阶段演变;各种装配式结构体系逐步向明确的建筑类型归拢;部品部件厂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大幅提高,适配于各类建筑功能需求的产品逐渐形成体系,使得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更加完善。
表1 近年参与装配式项目基本信息汇总
我本职的工作内容以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为基础,通过学习和积累,也陆续拓展了自己的工作承担范围,例如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装配式技术、装配式装修相关产业链调研等一些跨专业、跨领域的细化工作内容。
图1 装配式专项评审会
图2 装配式相关产业链调研
2016年,有幸参与了成都京东西南总部基地项目,该项目是一个集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应用的大型公建项目,由于项目体量庞大,因此所带来的设计难点也相对较多。例如建筑专业确定幕墙的偏转角度、地下超大复杂空间内的功能用房及设备机房的合理布置、结构专业由于超限、体型复杂所带来的多处大悬挑、大开洞而衍生出诸如大悬挑变形、楼板舒适度、楼板应力、节点应力等需专项分析的问题。通过结构反复试算,利用辅助计算软件校核结构体系难点,再应用BIM模型进行数据交互与其他专业互相避让,以达到建筑空间利用最大化。项目荣获BIM专项“龙图杯”二等奖,同时也作为当地装配式试点示范工程,多次接受市区领导带头参观调研,是我院在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相融合的尝试,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接触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BIM技术、复杂空间环境模拟这类广泛应用专项新技术的项目对于像我这样的青年工程师而言是非常具有学习价值的,能参与其中本就是很幸运的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抓住机会参与完成一些工作,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对行业发展的认知以及业务能力,现在回想一下那时真的是收获满满。
图3 成都京东西南总部基地效果图及实景照片
图4 成都京东西南总部机电项目结构、机电专业BIM模型
2、根据近几年的从业经历和个人阅历,您对行业发展或者个人产生了哪些思考?
对行业的思考方面,我一直认为在行业发展的大潮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恐怕很难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出台后,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加速将毫无悬念。这些政策也带动了一大批企业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国家层面在引导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鼓励建设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行业向工业化转型。预计到2025年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渗透比例及装配式建筑市场前景预期数据统计见图5、图6。
图5 2012-2021年中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统计及增长情况
图6 2012-2025年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前景预期
从我院承接的工程项目来看,装配式建筑项目也在逐步增加,可以预见将有更多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完成,而且应用范围不局限于住宅单一建筑类型和混凝土单一结构体系上。特别是钢结构应用于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具备工业化程度高、抗震性能出色、结构灵活等优点。随着我国近年来钢铁产能过程,建筑技术政策将由节约用钢过渡到合理用钢,对“藏钢于建筑、藏富于民”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图7)愈发得到关注,以钢结构建筑为代表的“城市矿山”(图8)未来可以回收再利用,作为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钢结构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向好。
图7 建筑垃圾处理问题
图8 钢结构建筑“城市矿山”
过往一个建筑设计项目往往都是建筑作为牵头专业,结构工程师们负责的工作较为单一。但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兴起让结构工程师的工作范畴进行了扩圈,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自己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当下也不再停留于单一专业层面,跨专业学习,跨行业对话,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是我自己摸索并实践的方向,这几年其实也做了一些积极尝试:
1、随着预制率这一指标逐渐淡出行业视野,装配率成为判定建筑装配化程度的唯一指标,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也逐渐开始扩展到各个专业,结构、建筑、水暖电,装配式技术、产品涉及到哪里就需要我们了解学习到哪里;
2、技术、产品的落地可行性及效果逐渐也成为考核一个装配式设计团队的重要标准,设计、构件深化、施工合规合理,全流程把控确保可落地,需要设计师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又进一步扩展到全产业链;
3、除了知识扩展,提升沟通交流能力也成为从事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的结构工程师们必修的课程,开发商、政府部门、专家评审,积极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结构工程师走出舒适圈,我们也可以像建筑师一样,成为项目设计团队中打得出去的拳头。
总结整理,积累项目数据,分享经验,未来把装配式建筑变为日常化、流程化,这是预期也是这几年带领团队努力推进的工作方向。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向工业化转型的推手,在梳理建筑工业化向新型建筑工业化升级与转型路线(图9)的过程中,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未来也许会有很好的组合效应。除了继续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不断深耕积累以外,我们也通过项目积极尝试与BIM技术、数字智能化技术相融合,通过协同设计打造超低能耗、零碳等绿色建筑的方式,打破三项技术系统间的壁垒,合力在未来呈现高质量、高标准、绿色、智能的新型建筑。
图9 新型建筑工业化升级与转型路线
结构工程师是否可以在建模计算与数据打交道的同时胜任更多工作?
1、深耕出大师、跨界适应更多变的市场,作为设计院的结构工程师们是选择深耕还是跨界一方面是个人选择,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
2、面向市场了解更多专业以及各利益方诉求,沟通协调服务于各方,这项工作以往都是交由建筑师来完成,但结构工程师也可以去挑战自我,我想无论是装配式还是绿建、BIM、智能化未来都可以有结构工程师的身影。
3、近几年有看过什么书,具体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最近阅读了稻盛和夫先生《成法》一书,其中有一些观念和思想与我在工作中的感悟产生了很多共鸣。现在把书中的这些智慧与大家一同交流分享。
图10 做一个持续精进的成事者《成法》
1、书中有一段话写到:“在对前途感到不安、对现状感到不满之际,我们不应该抑郁消沉,而应该以极度认真的态度面对每一天,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人生就会越快出现好转”。其实在当下设计行业生产压力增大,工作强度也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的看待这种焦虑不安与困难是需要智慧的。
面对工作很多人认为它永远是痛苦的,倘若不能转变“被迫工作”的念头,就永远无法摆脱工作之苦,也许我们不能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我们仍能想办法“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对此我深有体会。当我们开始全力以赴投入眼前的工作,工作往往会给到我们正向的反馈,大家会获得成绩也能得到周围同事们的夸奖,而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兴趣也会日益浓厚,继而又产生更好的结果。一味的逃避与消沉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改变,也并不能让生活变得美好,认真的处理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你能收获到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2、要相信愿望的力量,强烈的愿望将成为现实。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一方面我要把未来发展的目标思考清楚并明确地描述出来,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不能迷失目标。同时我还需要把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和愿望成为现实的途径、价值思考清楚,更好地引导大家共同向着这一愿望努力。我相信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能带领大家成为对单位和集体有价值的团队,所以我会不断充实和提升自身能力和价值,给大家以信赖,同时也充分给予机会锻炼和培养团队中每位成员的能力,让大家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并汇聚成更好的团队。
3、在开始挑战某项新工作时,人容易出现“因为没有这个或那个,所以、、、”的心态,往往面对问题一拖再拖,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我们在团队中开展工作就遇到过这种情景,但挑战新事物,或是从事谁都没有做过的工作时,因为本来就没有前例可循,所以起步阶段一无所有是理所当然的。
但当大家具有强烈的愿望,抱着无论如何都想要实现的信念,就会去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就会透彻地、具体地思考实现这件事所需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以及如何调配这些资源的各种问题。对于心中强烈的愿望和梦想,只有透彻思考到每个细节,目标才能够实现。这时能依靠的其实只有自己?;蛐碇芪У娜嘶嵛?“有胜算吗”,或许还有人出于好意劝你停下脚步。但成就新事业这件事本身就是孤独的。我们要顶住压力,更要学会思考和分析当下所处的境况,这对于设计师、工程师出身的设计院同行是不小的转变,希望我们都可以在今后遇到的挑战中不断践行这一理念。
嘉宾简介
金晓鹏
高级工程师
北京市住建委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
建筑工业化中心主任
201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3年院内转岗至建筑设计院开始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有10年结构设计工作经验,2016年加入建筑工业化中心开始接触装配式建筑相关工作,现任建筑工业化中心主任,2022年入选北京市住建委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
企业介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建筑行业是国内最大的、专业门类最全的综合性科研和学术机构。建筑设计院建筑工业化中心于2016年成立,致力于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凝聚信息化、绿色化等科技内容,助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建造目标。中心业务涵盖从装配式方案策划、施工图设计、生产加工咨询、施工技术配合、运营维护等建筑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
专栏约稿
新的一年,构力智库继续面向建筑业技术骨干特别邀约专访文章!欢迎广大从业者对建筑结构设计、绿建双碳、BIM、装配式、智能建造等专业领域,进行项目成果介绍、技术思考和视野拓展分享,为建设行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若您有投稿意愿,欢迎联系:李工 13212273567
国内市场覆盖度达 95%以上,国内房屋建筑的主要设计软件。
我国建设行业工程软件的支撑平台。平台&软件&生态。
国产自主研发,更符合中国建设标准和工作流程的BIM软件。
多格式模型的查看与审阅,免费、免注册、免激活,下载就能终身用
节能与绿建系列设计分析软件,含多地官方指定节能软件。